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全局》,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文华殿。殿外寒风呼啸。殿内,愁云惨淡。今天,崇祯召集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商议国事。如今的大明,可谓是多事之秋。建奴大军还在关内,战事一时还难以结束。拖欠军饷已经有三年,各镇总兵要饷的奏章没断过。陕西大旱,民变不绝。杭、嘉、绍三府海啸,溺数万人。打仗需要银子,平乱需要银子,赈灾更需要银子。崇祯和大臣们,都是焦头烂额。君臣从午后开始,一直商议到太阳落山。大臣们一个个又累又饿。而文华殿中,又没有地暖,也没有生炉子。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朝堂重臣,全都被冻得嘴脸乌青。可皇帝陛下,却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当臣子的,自然只能咬牙坚持着。站在一旁的随堂太监王承恩,暗中搓了搓手,心中不住感叹。“为了封赏云仙长,陛下也真是费尽了心思啊!”“不过云仙长关系到...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全局》精彩片段
文华殿。
殿外寒风呼啸。
殿内,愁云惨淡。
今天,崇祯召集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商议国事。
如今的大明,可谓是多事之秋。
建奴大军还在关内,战事一时还难以结束。
拖欠军饷已经有三年,各镇总兵要饷的奏章没断过。
陕西大旱,民变不绝。
杭、嘉、绍三府海啸,溺数万人。
打仗需要银子,平乱需要银子,赈灾更需要银子。
崇祯和大臣们,都是焦头烂额。
君臣从午后开始,一直商议到太阳落山。
大臣们一个个又累又饿。
而文华殿中,又没有地暖,也没有生炉子。
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朝堂重臣,全都被冻得嘴脸乌青。
可皇帝陛下,却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当臣子的,自然只能咬牙坚持着。
站在一旁的随堂太监王承恩,暗中搓了搓手,心中不住感叹。
“为了封赏云仙长,陛下也真是费尽了心思啊!”
“不过云仙长关系到大明存亡,以及陛下的生死,怎么封赏他都不为过!”
直到掌灯时分。
崇祯似乎这时才感到又冷又饿。
于是把王承恩一通厉声训斥,斥责他伺候不周。
王承恩唯唯诺诺,连忙安排太监搬来暖炉,让人去御膳房准备晚膳。
很快,就有太监搬来三个煤炉子,清冷的文华殿里,终于有了几许暖意。
“咦,这炉子,有些名堂!”
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心细如发,立即发现了端倪。
他仔细打量了炉子一会儿,忍不住一声惊呼。
众人这才注意到三个炉子。
崇祯朝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王承恩会意,上前向众人一番介绍。
“这煤炉既能取暖,又能做饭。”
“煤炉中烧的不是寻常的煤块,而是蜂窝煤。”
“不仅炉火旺盛,耐烧力强,还能燃烧通透,因此煤烟少,不会煤气中毒,并且干净卫生。”
众臣一阵啧啧称奇。
“陛下,这小小煤炉,却是关系到社稷民生。若是将这煤炉推广,必定可以造福百姓。”
徐光启目光闪烁,显得十分兴奋。
有资格到这里的大臣,都是大明最顶尖的人物,都是老油条了,他们瞬时就明白了崇祯的用意。
让大臣们受冻,原来是为了推广这煤炉。
而这事情,既不会伤害到他们分毫的利益,还能为他们博得好名声。
于是,他们纷纷向崇祯进言,立即在京城内推广这种煤炉。
崇祯顺势让工部、户部,立即着手办理。
礼部尚书温体仁趁机大拍马屁:“陛下圣明,有了这种煤炉,让无数百姓受惠。大明有如此圣君,乃万民之福!”
其他大臣反应过来,阿谀之词,不绝于耳。
崇祯摆摆手,道出真实用意:“造福百姓的,是那造出煤炉之人。此人功在社稷,应当重奖!”
徐光启躬身一拜:“陛下圣明,对于这种有功之人,朝廷的确应该不吝赏赐!”
很多大臣都眉头大皱。
原来,他们还是想错了。
陛下这么费心的搞这么一出,不仅仅只是为了推广煤炉。
主要是为了重奖造煤炉的人。
这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因为,就算煤炉的用处再大,那制作煤炉的,也不过是个低贱的匠人。
赏赐一些银子也就是了。
值得皇帝陛下这么费心?
那人到底是谁,会被陛下如此看重?
众人都在等崇祯的下文。
谁知,他却不再多说一句。
等了一会儿。
在大臣们的期盼中,太监们送上晚膳。
每人一个托盘,盘中放着一碗黄亮亮的玉米粥。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
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
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
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
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
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
这可就有大问题了。
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
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
“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
“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
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
“奴婢遵旨!”
王德化慌忙起身。
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真是奇怪了!
万岁爷早上微服出宫了一趟。
回来就有了主意,并且态度如此坚决。
是谁给了万岁爷,如此之大的信心?
看来,得找那天随万岁爷一起出宫的人问问,询问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这时,方正化匆匆应诏而来。
王德化瞥了方正化一眼。
这个小崽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万岁爷的法眼。
年纪轻轻,竟然被委以重任,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
“奴婢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走入宫殿,向崇祯大礼参拜。
“不必多礼,平身吧!”
崇祯和颜悦色地摆摆手。
“朕已经颁旨,以孙承宗为钦差,委你为监军,前往遵化坐镇。”
方正化吓了一跳,连忙跪下。
“奴婢也就是有一把力气,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怕是会坏了万岁爷的大事,还请万岁爷选派得力的人手。”
他倒不是推辞。
此时的方正化,才是刚从内书堂出来的小太监而已。
哪里敢担的起,监军的大任?
“你曾亲耳听到云仙长的谋划,由你出任监军,再也合适不过。”
“不过你要切记,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云仙长说的去做,要是有什么错漏,导致遵化失守,你罪莫大焉!”
光是孙承宗一个人,崇祯自然不放心。
万一他自作主张,不按“叔父”的计谋去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崇祯特意派方正化,去监督。
只要按照叔父说的去执行,哪有不胜的道理?
方正化虽说只是一个小太监。
能见到“叔父”,并且受耳提面命,说明他有这个机缘。
不派他监军,派谁?
“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
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
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
……!
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
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仅仅只是因为重新起用孙承宗,重用满桂和赵率教。
也不仅在于罢免三屯营二朱。
而是崇祯这次,越线了!
廷议、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这套程序,就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如今,皇帝直接下发中旨,以后,还有大臣们什么事?
还怎么为自己,争夺利益?
长此以往,朝政到底,由谁说了算?
于是乎。
当天,就有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请求崇祯收回中旨。
崇祯早有预料,直接选择留中不发。
这下子,可就捅到马蜂窝了,直接引起了众怒。
不仅是六科,督察院、六部的官员们,也都纷纷上书劝谏。
送来的奏章,足足装了三大箩筐。
崇祯依然不予理会,看都不看,直接留中。
于是,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再次上的奏章中,言辞开始变得犀利、尖锐起来。
每一份奏章,都说的冠冕堂皇,言辞凿凿。
甚至声称,皇帝这样肆意妄为,从此,大明就要国将不国了。
见此,崇祯终于怒了!
他本来,就是个执拗的性子。
于是,大臣们的奏折,一律不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甚至连自登基一来,每天雷打不动的朝会都取消了。
而就在崇祯和大臣们,僵持的时候,消息不断从遵化、三屯营传来。
十一月初一。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四千精锐,奔袭三百里,抵达三屯营。
两个时辰前,接管三屯营的满桂,将赵率教,迎入城中。
当天晚上,孙承宗、方正化,也赶到遵化城,接管防务。
十一月初二。
方正化不顾巡抚王元雅的强烈反对。
亲自带领兵卒,查抄遵化城内乔、常、曹三大晋商开设的商号。
三家商号上至掌柜,下至伙计、亲属,一共五百余人,无一人漏网。
经过严刑拷问,很快就揪出了暗中勾结建奴的奸细。
并且,盘问出了,策应建奴的详细计划。
崇祯收到这些消息后,总算是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此战,必胜!
时间来到十一月初五。
大批官员来到皇宫外请见。
声称若是崇祯不见他们,就一直静坐下去。
“遵化那边,应该快要有结果了!”
“希望孙承宗、满桂,没有让朕失望!”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烦躁,压制下去。
这些天,他看似稳如泰山。
实际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他不得不担心。
同时,他也对朝中的大臣们,感到彻底的失望。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宫外的大臣,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他们这是打算,逼宫吗?”
崇祯冷哼一声,“摆驾平台,让他们都过去!”
平台位于建极殿,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
平台召对是大明的一项惯例。
崇祯来到平台时,有资格列席的官员,全都到齐了。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开始发难。
“陛下不经内阁下发中旨,有违祖制,恳请陛下,收回中旨!”
“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副总兵朱来同,何错之有?为何陛下,直接以中旨罢黜?”
“陛下这是乱命,臣等不敢从命,请立即收回!”
崇祯仔细盘算许久。
最终还是有些不大放心。
立即让人叫来王承恩,以及刚刚返京的方正化。
仔细向二人交代了一番。
王承恩和方正化立即出宫,来到吕祖观。
“你叫什么来着?有些日子不见,你去了哪里?”
云逍对方正化印象极为深刻。
只是不记得他的名字,有点小尴尬。
“小的方刚,前些日子受主人差遣,去了一趟南方。”
方正化老老实实地答道。
“云真人今日受到惊扰,主人听说了很是担心。”
“因为小的有些力气,所以主人让小的前来道观,贴身保护真人。”
方正化道明来意。
云逍点点头。
有心了。
到底是自家侄子。
一旁的王承恩,暗自惊叹不已。
如今方正化可不是寻常太监。
已经被万岁爷任命为御马监掌印。
这可是内廷中排名前三的实权人物。
此时竟被万岁爷派来贴身保护云仙长。
大明立国以来,还从来没人有这份殊荣。
这时云逍向王承恩问道:“你今天不是来过了吗,怎么又来了?”
王承恩赶忙将崇祯的安排布置,向云逍全盘托出,然后问道:“陛下请云真人斟酌,如此是否稳妥?”
“严加保密,万万不能走漏消息。”
对于崇祯的安排,云逍倒是说不出什么意见。
毕竟是皇帝,站的高度不一样。
云逍的那点历史知识,现在根本派不上用处,当然不敢胡乱出主意。
“云仙长放心,上次仙长提醒过,皇宫那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全都被清理干净了。”
王承恩笑着说道。
“今天云仙长抓了马世龙,朝野震动。”
“弹劾仙长的大臣,肯定不在少数。”
“不知如何辨别,哪些大臣是晋商的人?”
王承恩道出了这次的来意。
云逍皱眉说道:“锦衣卫的骆养性是个没用的,东厂的王承恩怎么也是个废物料子?”
方正化一脸同情地看着王承恩。
“云仙长此话何解?”
王承恩神色不改,早习惯了。
“马世龙是晋商花了大把的银子,以及人脉,才扶植起来的军中代言人。”
“如今马世龙被抓了,晋商肯定会想尽办法捞他,同时设法扳倒我。”
“牵扯到朝堂争斗,晋商这帮子商人的脑子不够用,定会与那些大臣们串联密谋。”
“从现在开始,盯紧八大晋商,看他们跟谁暗中串联,不就揪出他们的保护伞了?”
“王承恩执掌东厂,连这么简单的办法都想不出?”
云逍的一席话,让王承恩恍然大悟。
跟云仙长相比,自己还真的是一头猪啊!
“多谢云仙长提醒,我这就去跟王承恩说去。”
王承恩连声道谢,然后匆匆告辞而去。
回到东厂后。
立即安排东厂番役,将晋商八大家全都给盯死了。
……
北城,金台坊。
一座四合房中。
“一群废物!”
“这么多天,连个煤球都仿制不出来!”
“梁家养你们这些废物有什么用?”
梁嘉和愤怒地将一个个煤球,砸在梁家的管事、掌柜身上。
云记煤球厂的蜂窝煤大卖。
一个月净赚两万多两白花花的银子。
主营煤和木炭的晋商梁家,在京城的生意,却被挤兑的几乎快要关张大吉。
于是梁家就打算仿制煤球。
甚至连价钱都定好了。
一块煤球四文钱,比云记的煤球还要低。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这么多天过去,愣是没能仿制出来!
用最好的煤,造出来的煤球,根本不经烧。
云记的煤球,敞开了烧,能烧一个半时辰。
“这不,小仙长的侄儿,要从南方回来了,我家正好今天杀猪,给他送一对猪腿去……”
老者没有察觉到崇祯的异色,自顾自地说道。
随即,他猛地意识到了什么,上下打量了崇祯一番,顿时惊喜起来。
“哎!你不就是小仙长家的侄子云昊吗?”
“没错,你就是小昊子!小时候,你还调戏过我家孙女儿!”
“你看我这瞎眼的,好几年没见,都没认出来!”
崇祯一脸黑线。
小耗子?
调戏他的孙女儿?
朕是堂堂大明天子,能干这事儿?
方正化吓了一跳,忙道:“老丈,不要乱说话……”
不等他把话说完,老者继续眉开眼笑的说道:“我赶紧去给云仙长报喜去,他怕是等急了!”
说完,他就急哄哄的,朝山腰处的道观走去。
这老家伙,不仅眼睛瞎,还是个急性子。
“走,瞧瞧去!”
老者的一番话,让崇祯满心好奇。
别的不说,光是亩产数千斤的粮食,今天就一定要弄清楚。
崇祯朝着老者的方向,大步而去。
方正化不敢大意,连忙全神戒备的跟在后面。
……!
云逍听赵老汉说,侄儿回来了,匆匆走了出来。
他一出道观,就看到朝这边走来的崇祯和方正化。
云逍上下打量了崇祯一番。
他并没有见过云昊,只有前身留下的模糊记忆。
崇祯看上去风尘仆仆,像是赶了很远的路。
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好对的上。
并且,长得也不赖,跟记忆吻合。
何况,还有以前,认识云昊的赵老汉指认。
这人,确定是侄儿云昊无疑了!
“咳咳……”
云逍轻咳一声,顿时拿出长辈的威严,板着脸说道:“混账东西,还知道回来啊!”
崇祯知道他认错人了,解释道:“道长……”
云逍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道长?我是你亲叔!”
“外面冷,赶紧进来说话!”
不等崇祯解释,云逍转身走进道观。
方正化连忙低声提醒道:“万岁爷,当心!”
崇祯不在意的一笑,“无妨,权当是体察民情吧。”
云逍带着二人,来到道观的配殿中。
赵老汉打来一盆热水。
崇祯今天,去德陵看望兄长,被寒风吹了半天,灰头灰脸的。
于是,他也就不再讲究什么了,就着热水,洗了把脸。
方正化在一旁,小心伺候着。
云逍看得眉头大皱。
不知道这小子挣了多少钱。
谱倒是不小,洗个脸都还要人伺候。
并且那个仆役,一看就是个高手。
等崇祯洗完脸。
云逍将火炉上的铁锅拿开。
“先烤暖和了,然后再开饭!”
崇祯坐到火炉旁,不由一怔。
这火炉,是云逍花钱请铁匠,特制的煤炉。
这在后世很常见,是用来取暖、烧水做饭用的。
炉中烧的,也不是现在常用的碳和煤块,而是煤球。
更没有寻常煤炭燃烧后,散发出的刺鼻气味。
这样的煤炉,崇祯自然是没有见过的,他好奇地问道:“这是何物?”
云逍奚落道:“你还真是有钱的老爷,连煤炉都不认识?”
“你这煤炉,倒是精巧,既能取暖,又能做饭。”
“这煤炉中烧的煤块,为何是这种样子,又为何闻不到煤烟气味?”
崇祯讪讪一笑。
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被人当面嘲笑。
这可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那是蜂窝煤。”
“不仅炉火旺盛,耐烧力强,还能燃烧通透,煤烟少,不会煤气中毒,干净卫生。”
热心的赵老汉,在一旁,耐心地解释。
崇祯吃了一惊。
然后,就如同发现了奇珍异宝一样,仔细打量着煤炉。
这小小的煤炉、蜂窝煤,却是关系到社稷民生的宝贝啊。
如果,京城的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个煤炉,那这个冬天,就没那么难熬了。
方正化不由问道:“我祖祖辈辈都是京城人,以前怎么没见过这煤炉和蜂窝煤?”
赵老汉得意地说道:“这东西,是云仙长独创的,除了咱们赵家峪,其他地方可见不到。”
崇祯再次吃了一惊,开始重新打量云逍。
这小道士,着实不简单啊!
然后,崇祯将煤炉和蜂窝煤的事情,记在了心上。
等回去后,他就让工部,立即在京城,乃至整个北方,进行推广。
崇祯烤了一会儿火,总算是缓了过来。
“吃饭吧!”
云逍搬来一张桌子。
然后,从锅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饭食。
蒸土豆、红薯,外加玉米糊糊。
这样的饭食,在后世,通常是用来喂猪的。
至于现在,却连皇帝都不曾吃过。
方正化想要试毒,被崇祯喝退:“不必了!”
云逍一阵无语。
这个侄儿,谱比那些权贵,都还要大!
崇祯喝了一口玉米糊糊,眼睛顿时一亮。
随即几口,就把碗里的喝光了。
接着,他又吃了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感到有些饱了。
“这些是什么作物,竟是如此美味?”
崇祯吃腻了宫中的饭菜,第一次吃这些粗粮杂食,只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爽。
赵老汉笑道:“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说的仙粮,土豆、红薯、玉米。”
崇祯一脸迷惑地看向方正化。
方正化也是一脸懵。
这三样东西,他们竟然一样,都没有听说过。
云逍摇头一笑。
这些东西,可不是他用仙法变来的,更不是什么仙粮。
早在嘉靖、万历年间,这三样作物,就已经先后传入大明。
只不过现在没有推广,仅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种植而已。
云逍这里的土豆、红薯、玉米,是他三年前治好了一个南方香客的病,事后专门让香客从南方,带过来一些当种子。
他先是在道观外,种了几亩地,然后让赵家峪的百姓耕种。
崇祯问道:“请问这三样作物,你从何而来?”
云逍见他一口一个“你”,始终不肯叫自己一声“叔父”,心中不禁有些恼火,于是也懒得答话了。
“这三样作物,自然是来自仙界,是小仙长用仙法,取来的。”
赵老汉满脸敬畏之色。
崇祯和方正化,顿时骇然。
仙粮、仙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这小道士,简直是高深莫测!
“不知这三样作物,能否当做主粮?”
“产量果真如老丈之前所说的那么高?”
崇祯急声问道,声音都颤抖的厉害。
北方连年大旱,西北的旱灾更为严重。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百姓争采山间蓬草为食。
甚至吃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为了粮食,崇祯已经急白了头发。
“我是蝼蚁,你一根手指就可以捻死我?”
云逍看了一眼倒在地上惨叫的范常麟。
冷冷地‘呵’了一声,随即丢下腰刀,大步走出官署。
周围的东厂番子倒吸一口凉气。
这位看上去和和气气的云真人,下手可真是够狠的啊!
曹化淳和温体仁对视一眼。
然后不约而同地跟在云逍,一直将他送到大门口。
这时一身便装的王承恩快步走过来,显然是早就等在这里。
“云仙长,你没事吧?”
“还好,云昊呢?”
“主人一直在那边等着仙长呢。”
王承恩指了指街对面。
一身富家公子打扮的崇祯,正朝这边看来。
“到底是自家亲侄子!”
云逍心中颇为宽慰,迈步走了过去。
曹化淳在后面见了,一眼就认出了崇祯,顿时满面骇然。
本以为这道士深得圣眷,万岁爷这才命东厂出动,来顺天府署救他。
谁能想到,万岁爷竟然亲自来官署接他。
放眼整个大明,哪个有资格,让天子迎候?
温体仁在一旁低声说道:“厂公现在明白了?”
曹化淳收回神,感激地说道:“刚才多谢温尚书提醒。”
温体仁笑道:“小事一桩,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仰仗厂公。”
“以后还要温尚书多多提点才是。”
曹化淳呵呵一笑,看了一眼云逍的背影,不解地问道:“这位云真人……”
温体仁打断他的话,“晚上请厂公小酌几杯,不知厂公可有闲暇?”
曹化淳笑道:“幸甚之至!”
……
崇祯迎上前,“叔父受惊了!”
何止是受惊……云逍轻描淡写地说道:“被苍蝇惊扰罢了,无妨。”
崇祯点点头。
叔父是何等人物?
即使自己不让东厂出手,他也能轻松化险为夷。
倒是自己,有些紧张过头了。
崇祯见正是午饭的时候,于是吩咐王承恩:“去找一家雅静的酒楼。”
王承恩就近找了一家环境清雅,档次也不低的酒楼。
三人来到酒楼的二楼,找了一间僻静的雅间坐下。
几杯酒下肚。
云逍放下酒杯,看着崇祯:“你给叔说说,那个纯阳真人、昌平伯,是怎么回事?”
“陛下让王承恩来问我,遵化大捷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谋划?”
“我不敢欺君,也不敢贪叔父的功劳,于是就将实情告知王承恩。”
“陛下知道后,龙颜大悦!”
崇祯早就想好了托辞,因此不慌不忙。
一边说着,一边看云逍的脸色。
见云逍神色淡然,崇祯的心中大定。
王承恩在一旁听着,心中一阵感叹。
为了能继续给云仙长当“侄儿”,万岁爷这也是豁出去了啊!
堂堂大明天子,竟然想着法子编瞎话。
这要是传扬出去,有谁能相信?
崇祯继续往下编。
“侄儿寻思着,叔父造的煤炉,以及红薯、玉米、土豆,能够造福百姓。”
“于是昨日把这几样东西,通过王承恩献给陛下。”
“陛下大喜,认为叔父有功于社稷,于是就重赏叔父。”
真是孝顺侄儿……云逍瞪了崇祯一眼,冷哼一声。
“叔是那种贪恋权位的人吗?”
“你这么一弄,叔以后还怎么清修?”
崇祯忙道:“是侄儿想的不够周全。”
王承恩心道:云仙长真是高风亮节的得道高士!
“即使有遵化大捷献计的功劳,再加上煤炉和三样作物,也不至于给出这么丰厚的封赏吧?”
云逍继续追问。
他虽然不在意身份、爵位,却也只有这次封赏的分量之重。
纯阳真人这个尊号,倒还不算什么,毕竟只是一个道士的虚号。
昌平伯的爵位,可就太夸张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