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杀手是怎样练成的优秀文集

第4章 前尘往事2

发表时间: 2024-05-31
过了几日,柳二难得的高兴,兴奋的对丁玲说:“阿玲,我今日探得好消息!

那日行凶地是城外山中的一群匪寇,因不满你爹爹的治理方法寻仇,去了60余人,逃走13人,如今己经全部被官府缉拿归案。

事态影响太大,己经审完了,明日午时斩首示众。

阿玲,你爹娘的血仇得报了”。

丁玲神色微怔倏尔转为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吗?

先生“。

“千真万确,官府己经发了通告出来。

通告中说灭门惨案,无人生还,你以后也不用怕被追杀了“柳二笑容灿烂。

“先生,那拜托你明日可以带我去看行刑吗?

我想亲眼看着害死我父母的仇人伏法“丁玲有些激动但是更多的是哀伤。

“好,我明日带你去“第二日,刑场外。

丁玲与柳二看着刑场上13个贼人,蒙着眼睛,一声令下“斩”,刽子手刀起刀落,13颗人头落地,丁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看着满天溅起的血雾,内心久久不能平息,被血仇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丁玲笑着,眼泪却潸然落下。

接下来在柳府的几年里,柳二的才华越来越藏不住了,无论是朝堂政事,黎民天下还是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柳二都能侃侃而谈,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柳二越来越光芒万丈,想他死的人也越来越多。

丁玲记得,那一年柳府筹办冀州名门望族元宵宴,宴会中柳二被众人夸赞,“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柳府有如此之才,定能再盛百年”。

主母和大公子当即变了脸色,夜里刺杀的人便来了。

丁玲护住柳二血战,身上几十处伤口,重伤近死才将刺杀的8人斩杀。

也是借着此事,柳二闹到了家主面前,家主震怒,难得的维护了柳二,说府上再有此等事情发生定然要彻查到底,这次柳二没有受伤便罢了。

当真可笑,那些贼人受谁指使显而易见,可这一次家主还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罢了,主母娘家不好惹,家主愿意护着柳二己属不易,只愿以后柳二在府中能平安些。

那次受伤,丁玲足足昏迷了五天,柳二也在床边守了五天,喂药、擦汗、合被,除了男女有别不方便的事情,凡事亲力亲为。

丁玲睁开眼,看见柳二喜悦却憔悴的脸便什么也懂了,她己经不能仅仅将柳二看成是先生了。

要是,孔静姝没有出现该有多好。

那是丁玲第一次见柳二那个样子,只是看了孔静姝一眼,他的目光再也无法挪开,眼光灼灼,喜悦溢于言表:“姑娘有礼,在下柳若尘”。

若尘,先生的名字原来叫若尘,真好听呀。

出尘绝世,宛若谪仙人,这个名字跟先生真的好般配。

“柳公子有礼,小女孔静姝”孔静姝微笑颔首,刹那间好像天地失色,这世间只余她一人,微风过处,柳絮飘扬,落日的霞光不及她姿色万一。

真美,丁玲这十多年来见过最美的女子,不自觉的也有些失神。

后来,柳若尘每每与孔静姝相会都不许丁玲跟着,倒是回府以后像那多言的黄鹂鸟一样,喋喋不休的与丁玲分享他与孔静姝这日的所见所闻,夸奖孔静姝才华横溢、颇懂医术又温柔善良,就算是路边的乞丐也不嫌弃愿意为其诊治,美貌只是她最不起眼的优点。

看着柳若尘那样开心,丁玲也开心但也有一点失落。

先生从前对她那般好却也从来没有这样过,先生的心中再也没有她的位置了。

先生与孔静姝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如果先生与孔静姝就这样相处下去也好,自己便做他们的影子,护他们周全。

可事与愿违,18年前,新帝登基。

新登基的东方晨大刀阔斧,颁布新政,实行新例,减轻赋税负担、修建公共设施,短短一年就收获了百姓的信赖与拥护。

东方晨为了监察各州官府贪污修建运河费用的情况微服私访,来到了运河上游冀州城。

也是这一年,新历二年,丁玲过往不算平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始柳若尘和孔静姝并不知道化名为初晨的东方晨是当今皇帝,三人相见恨晚,每日都有聊不完的话题,从尧舜禹汤聊到如今治世之道。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柳若尘抬头饮下一杯酒缓缓道。

初晨大笑着:“好,说的好,柳兄的思想见地果然让我刮目相看”。

孔静姝在旁为二人斟酒,听谈论的内容低头浅笑,眉眼弯弯,眸中闪着赞许的微光。

错就错在他们二人都爱上了孔静姝,罪臣之后。

丁玲也不知孔家犯了什么罪,但自从孔静姝坦白了自己的身世以后,三人的情绪都变得很低迷,欢快得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几日后,三人脸上又有了往日风采,丁玲看着孔静姝完美得脸上带着笑容,但眼中一闪而过的却是无尽得哀思和忧愁。

想来是问题得到解决了吧。

丁玲不知道孔静姝到底爱谁,最终孔静姝以柳府三小姐柳静姝的名字入了宫。

一起入宫的还有柳府真正的二小姐柳如烟。

这其中的原因细节丁玲不知,可先生却让她也陪孔静姝入宫。

“阿玲,后宫之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阿姝就拜托你照顾了。

如今我在府中的地位己经稳固,再没有人能动的了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阿姝,后宫中的风雨暗箭,只能麻烦你多替她挡一挡”柳若尘言辞恳切的请求道。

“是,先生。

君之所愿,吾之所行”